汪建华:加强自律,构建钢铁供需适配有效的新格局
4月10日,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发布,就如何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出了指导意见,为钢铁市场营造了健康有序的良好发展环境。《意见》与此前工信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生态环境部联合下发的《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(下称《指导意见》)共同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《意见》明确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,统筹发展和安全,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、规范、保障作用,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。《指导意见》也要求以“构建新发展格局,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,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加快推进钢铁工业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,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,促进质量效益全面提升”为指导思想,以“坚持统筹协调,统筹供给保障、绿色低碳、资源安全和行业发展,遵循钢铁工业发展规律,保持去产能政策的稳定性和前瞻性,提高供需的适配性、有效性”为基本原则之一。对此,笔者针对“提高供需的适配性和有效性”,从4个方面做一简要解读。
总量控制——
提升钢铁供需的适配性和有效性
2021年,我国粗钢产量为10.35亿吨,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为79.2%。由此推算,中国粗钢产能在13.07亿吨左右,尽管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比全国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77.5%要高出1.7个百分点,但毕竟粗钢产能总量还是大,过剩粗钢产能达2.72亿吨。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数据,2021年中国粗钢消费量在9.9亿吨左右,净出口了4500万吨粗钢。中国粗钢总供给大于总需求,即使按照去年5月份消费最高峰时的表现算出年化粗钢消费量11.5亿吨,产能也过剩了1.57亿吨。这些过剩产能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,沉淀了大量的制造业投资,大大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,还带来了行业的无效竞争,甚至相互伤害。
展望未来中国钢铁消费,一方面,“双碳”目标影响了钢铁消费的增长;另一方面,根据产业生命周期,结合国外一些国家的钢铁消费特点,中国“十四五”期间钢铁消费或达到一个峰值(11.5亿吨/年左右)。再有,考虑到构建“双循环”的发展格局,就更进一步降低了这个消费峰值的弹性高度。
所以,要坚持总量控制,考虑中国钢铁产能的绝对量巨大,理想的状态是钢铁行业维持80%~87%的产能利用率,才能达到最佳的适配性和高度的有效性。
此外,建议建立钢铁产业大数据平台及时采集钢铁企业碳排放、污染物排放、能耗总量、产能利用率等大数据,并在此基础上出台差别化调控政策,不搞简单的层层分解。
结构调整——
提升区域、品种和工艺结构的适配性和有效性
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,即使是在减产相对科学合理的2021年,国内粗钢产量排名第一的河北省,粗钢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2%,但GDP只占全国的3.6%,大量钢材不得不外发;再如辽宁省,2021年粗钢产量占全国的7%,但经济总量只占2.4%。消费季节性比较强的东三省,每到冬春季,大量钢材南下。根据已公开统计数据,2021年东三省螺纹钢产量为1788.8万吨,南下682.6万吨,占比为38.2%;盘线产量为1337.2万吨,南下670.1万吨,占比达到50%。而再看经济体量排全国第四的浙江省,GDP占全国的6.5%,但粗钢产量只占1%。根据杭州钢贸商会的统计,2021年到达杭州的钢材总量达到3473.74万吨(比2020年少了219.66万吨)。
可见,国内钢铁工业区域结构虽较过去有一些优化,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,如大量原燃料北运,然后生产成材南运,极大地占用了运输资源,增加了产品成本,区域内的过剩也容易导致恶性竞争,从而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。且这种区域结构的不合理,实际上也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,其中包括产品结构的不合理。
此外,我国钢铁产业还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,产业集中度偏低,定价能力偏低。为此,《指导意见》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,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。依托行业优势企业,在不锈钢、特殊钢、无缝钢管、铸管等领域分别培育1~2家专业化领航企业。
建议尽快开展顶层设计,结合区域经济总量、产业结构等,详细规划设计各区域,实现产能布局合理、工艺结构完善(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的比例要提升至15%以上)、品种结构优化。
科技创新——
提升产品工艺技术适配性和有效性
钢协此前调查表明,我国依然存在尚需依赖进口的冶金技术装备和器件,在这些领域没有摆脱依赖引进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。钢铁短板的材料主要有3类:一是处在研发阶段,与国外有较大差距,短期实现应用难度较大的产品;二是已完成研制并得到用户实验验证,但尚未真正应用的关键品种;三是一致性、稳定性差,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,实现进口替代的品种。梳理出的70项短板材料主要集中在8个领域:航空航天装备10项、先进轨道交通4项、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29项、电力装备10项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7项、石油石化4项、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4项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项。这些短板材料,我国年消耗量约为220万吨,而其中56个特殊钢品种占80%,以轴承钢、齿轮钢、弹簧钢、高温合金为主,具有批量小、规格多的特点。
此外,随着低碳发展的要求,一系列新工艺技术正在研究,比如低碳零碳钢铁流程再造技术、能效提升减碳集成优化技术、富氢还原+富氧高炉技术、钢化联产提碳降碳固碳技术等。
对此,《指导意见》要求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达到1.5%,每年突破5种左右关键钢铁材料,形成一批拥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,氢冶金、低碳冶金、洁净钢冶炼、薄带铸轧、无头轧制等先进工艺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。
行业自律——
提升经营环境的适配性和有效性
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,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。因此,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,非常重要。
中国当前乃至未来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按期实现“双碳”目标。作为碳排放大户的钢铁行业,《指导意见》指出要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,还要求80%的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,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%以上,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%以上。
2021年,在各方共同努力下,钢铁行业减量发展,为减污降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不过,值得注意的是,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引的背景下,钢铁行业仍出口了6690万吨钢材,同比不降反增(增长24.6%),也有一些企业存在错报(打时间差)瞒报(少报)的现象,使得市场运营中仍存在不公平、不公正的现象,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,增加了无效的污染和排放。对此,除了行业自律,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,营造良好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势在必行。
实践也证明,减产增效也是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。所以,钢铁企业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及整个市场表现,合理安排产销动态平衡,坚持自律,仍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不二法则。